如何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配合度
来源:
|
作者:pmofab0d4
|
发布时间: 2019-06-10
|
965 次浏览
|
分享到:
家有一个星儿,无论是高功能,还是低功能,让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恐怕都是配合度很低这个问题。无论他聪明还是愚钝 ,能好好配合就很不错,不管她有多慢,只要配合就能稳步前进,就已经突破了他自身最大的障碍。就算智力落后,长大以后,也可以做配合别人做简单的工作,如果没有基本配合能力,智商多好都无法被社会接纳。所以,配合能力是自闭症儿童的基础能力之一。
家有一个星儿,无论是高功能,还是低功能,让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恐怕都是配合度很低这个问题。无论他聪明还是愚钝 ,能好好配合就很不错,不管她有多慢,只要配合就能稳步前进,就已经突破了他自身最大的障碍。就算智力落后,长大以后,也可以做配合别人做简单的工作,如果没有基本配合能力,智商多好都无法被社会接纳。所以,配合能力是自闭症儿童的基础能力之一。
问题是如何提升配合度,家长困惑,有的老师也迷惑。在带星儿的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到今天,总算有了一点点个人的体会。什么是配合度,很多老师家长认为是“听话”,孩子就是要听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小时候听家长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长大听领导的话。就这样一直听话下去,孩子的自我去哪了?但不听话也不行呀,自闭症孩子的最大的问题也是不听话,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不分场合,不管时机,不会同理别人的感受。因此,“听话”是配合度的一部分,但配合度不是简单的听话。在儿童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时,可以很好地配合父母、老师去学习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自我意识逐渐成长起来之后,可以很好地领导、服从、协作他人,能遵守社会公共规则,能同理他人,能自我管理,这些都是一个人的配合能力,也可以说是社会性。
至于如何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配合度,我认为首先是孩子和父母稳定正常依恋关系的建立。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需要和父母有很好的依恋关系,但自闭症儿童刚开始要么表现出对父母的不依恋,要么就是过度依恋或抵抗性依恋,过度依恋就是完全离不开,离开之后无法自由玩耍,见面之后又没有太多开心的情绪。这不代表他们内心没有很好的情感,而是他们天生无法将这种情感与人正确的联结。记得昕霖刚诊断的时候,我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医生也只有一个建议,不要让她一个人独处。于是,我就全辞在家带她,陪她玩,教她各种东西,带她上早教等。一两个月过后,没有什么效果。并且发现她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做,成天就是哭。后来一位做早教的朋友告诉我,你必须先和她建立很好的依恋关系。我告诉他一直都是我在带她呀,怎么会依恋不好。他说他观察我带孩子上早教时只关注她有没有学习,没有关注她的情感,更没有接纳她的情感,当她对我有情感需求时,我总会无意识地忽略,并把推向外在,让她去学习。他还告诉我,如果她对你的情感需求没有满足时,是不可能真正独立去关注外在并努力去学习的,亲子早教的目的不是教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创造情景,教家长如何在互动中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于是后来,我在带她的过程中,除了安排她的吃喝拉撒睡之外,开始学着去接纳和满足她的情感需求。和她密切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回忆和反思过去的一年半,我对她的情感的忽略,我一直关注她的外在,尿了没,拉了没,吃了没,可是当她哭的时候,我会很烦燥,不能接纳。当我回家时,她在门口迎接我,可我总是要先把手洗干净再抱她,等等很多的小细节。可就是这些让她本来就对我不多的依恋变得所剩无己了,于是她更执着于玩具和自我刺激了。当我学着慢慢走进他的内心,感受她的情绪,她开心时跟她一起开心,悲伤时完全地接纳,生气时可以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她一起玩,体验其中的快乐。当她对我们有情绪需要时,立即满足,并帮助她表达,我想妈妈,爱妈妈。引导她拥抱亲吻家人,告诉她爸爸妈妈很爱你。这样大概过了一年左右,她对我的依恋明显上升,可以主动要求爸爸妈妈抱抱,抱抱的能明显到她内心情感的传递,我们回家时第一时间守在门口迎接,楼下都能听到她开心的笑声,我们离开时会表现出依依不舍,离开后也可以很好地玩耍,这就是正常的依恋关系。当我再来教她一些能力时,她的配合度较以前好很多,并且眼神表情自然就有了。所以说,自闭症孩子是完全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只是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引导和接纳。只有和父母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之后,他才可以以此为基础去和他人建立联结,也才可以有和别人配合的能力。
其次, 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核心是对孩子情绪的无条件接纳,这同样也是提高自闭症儿童配合能力的前提条件。普通儿童,需要在0-3岁被父母无条件接纳,3岁以后儿童的社会心理才可以正常发展,从而进入小社会及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由于心智年龄总比普通儿童低很多,因此需要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时候更长,这根椐儿童的发展年龄来看。虽然有的自闭症儿童已经5岁了,但他的心智发展年龄才2岁半,那父母还得对他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就是接纳他全部的情绪,但不等于无条件满足。如一个孩子本来是因为没有睡好而哭,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哭,立即用其他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忘记当下的情绪,这也是不接纳,虽然她不哭了,但她没有感受到你对她的理解。因此,接纳是感受孩子当下的情绪,寻找情绪的来源,从而理解孩子的情绪。当孩子不被接纳时,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配合。记得有一次在医院,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女孩,被父母强拽着去打针,哭天喊地,父母一边骂,一边拖着进去,一会,女孩跑出来了,针还是没打,父母又过来拼命拖拉。看到当时的场景,我立即想到这一定是一对不接纳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正常的孩子,七八岁早就可以自己独立去打针了,还用得着父母这样强迫吗?打针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不是的,可怕的是父母从来没有去接纳过孩子的情绪。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想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也是配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当初父母对孩子的接纳上。昕霖2岁多生病住院,要输液,刚开始扎针死活不肯,拼命挣扎,护士让我们强行压住,我没有立即执行,而是陪着她,让她哭了一会儿,边哭边理解她的情绪:“妈妈知道昕霖害怕扎针,不想扎针,扎针疼。妈妈会一直陪着你。”后面护士阿姨也学我的口气说话:“扎针一点点疼,阿姨轻轻扎,一会就不疼了。”后来,她虽胆颤心惊但还是慢慢把手伸过去了。现在,我带她在外面,别人都说她配合度还不错,不太像自闭症的孩子,这背后的付出只有我自己知道。
依恋关系和接纳是建立自闭症孩子配合度的基础,强化则是维持他们配合度稳定提升的动力。强化在应用行为分析中是指行为者喜欢的,并且可以使行为者的行为次数不断增加的各种环境,包括语言、活动和实物等。正常的儿童在0-3岁经历了父母的无条件接纳之后,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认同,才可以不断发展出自我。这种鼓励和认同可以不断地增加儿童的各种好的行为,这同样是强化。但是自闭症儿童由于语言理解、表情解读上的障碍,仅仅用鼓励和认同这种社会性强化还不够,还得用其他强化物与其配对,但强化物绝对不只是吃的。记得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师台湾袁博士说了一句话,只用吃的做强化物的老师和家长是没有对孩子用心,只要用心观察孩子,拓展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强化物会有很多种。但不管什么强化物,背后还得有和孩子坚实的情感联结,只要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联结稳定了,社会性强化就会自然有效。所以,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是第一步,否则,社会性强化就会无效。就算给孩子强化物,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情感传递,而不是简单的“真棒”。只有社会性强化对孩子有效后,自闭症儿童才会不断向正常儿童的轨道接近。以后的幼儿园、小学等不可能时刻都有实物强化,更多的是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和认同,这种鼓励认同的社会性强化会伴随人的一生。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生理需要,其次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最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他们都必须从最低层次的需要到最高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物质需要,归属和爱属情感需要,自我实现属于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有自我价值感的人做一件事不仅仅是为了物质,更多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只满足物质需要,而没有满足情感的需要,是不可能上升到人类的最高目标的,所谓有尊严的活着,应该就是这样吧。一个人无论职业贵贱,地位高低,都能认识自己活着的价值,能体验生活的快乐,就足够了。这些正是自闭症人士所缺乏的。
归根结底,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物质的需要,更要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在这兩种需要的基础上去提升他们的配合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实现。